國際貨幣基金:全球經濟展現驚人韌性,不確定性已成為新常態

2025-10-09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週三表示,儘管全球經濟經歷多重衝擊,但整體表現“好於預期”,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然而,她同時警告稱,全球經濟風險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已成為新常態”。

格奧爾基耶娃在華盛頓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活動上表示,美國經濟成功避開了六個月前普遍預期的衰退。她指出,得益於更靈活的私營部門、更合理的政策及低於預期的進口關稅,美國產出依然穩健。

IMF預計,今年及明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僅略有放緩。該機構在7月將全球增長預期上調至2025年的3.0%和2026年的3.1%。新一輪《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於下周在IMF與世界銀行年會上發佈。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全球經濟的表現“好於擔憂,但不及所需”。IMF預計未來中期增長率約為3%,明顯低於疫情前3.7%的水準。她指出,全球社會仍面臨邊緣化、貧困與不滿的暗流,經濟不平等與債務問題加劇了這些風險。

與此同時,避險情緒高漲令黃金需求激增,全球官方儲備中貨幣黃金比例已突破20%。美國關稅衝擊雖較4月初公告時溫和,但貿易加稅仍可能推升通脹,若企業將成本轉嫁或觸發連鎖反應,全球貿易形勢或再趨緊張。

她警告稱,當前金融市場估值已接近互聯網泡沫時期水準,一旦投資情緒突變,全球增長將面臨回調,發展中國家首當其衝。格奧爾基耶娃直言:“系好安全帶,不確定性將長期存在。”

在債務方面,她預計到2029年全球公共債務將超過GDP的100%。她呼籲各國通過提高私營部門生產率、優化財政支出及減少結構性失衡,來增強應對未來危機的緩衝能力。

區域層面上,格奧爾基耶娃指出,亞洲應深化貿易與服務業改革;撒哈拉以南非洲可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提升人均GDP逾10%;歐洲需加快建設單一市場,以追趕美國私營部門的活力。她還強調,美國需“持續採取行動”削減聯邦債務並鼓勵家庭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