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剛剛又釋放強硬信號:或終止中美“食用油貿易”,美股聞訊跳水

2025-10-15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就中美貿易問題釋放強硬信號,稱其政府正考慮“終止與中國在食用油領域的貿易”,以報復北京暫停購買美國大豆的決定。與此同時,他還重提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額外100%關稅的可能性,使本已緊張的美中經貿關係再度升溫。

特朗普指責中國“經濟敵對行為”,揚言終止貿易往來

特朗普於週二(10月14日)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發文表示,中國“故意不購買美國大豆,給美國大豆農造成困難”,這是一種“經濟上的敵對行為(Economically Hostile Act)”。

漢聲金業APP

他寫道:“我們正在考慮作為報復,終止與中國有關食用油以及其他貿易領域的業務。舉個例子,我們完全可以自己生產食用油,不需要從中國進口。”

(截圖自Truth Social)

根據美國大豆協會(ASA)的數據,中國長期以來是美國最大的大豆買家。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約2700萬噸大豆,總值近128億美元,約占美國大豆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但自5月起,中國因美方持續加征關稅、貿易關係惡化,已暫停購買美國大豆,轉而加大自巴西與阿根廷的進口。

農場行動組織(Farm Action)指出,大豆是美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品類,2024年出口總額約245億美元。對中國的出口驟停,使美國中西部農業州——如伊利諾伊州、艾奧瓦州、明尼蘇達州與印第安那州——的農民面臨更大經濟壓力。

關稅威脅升級,特朗普態度反復引發市場震盪

特朗普的最新表態並非孤立事件。就在此前的10月10日,他曾威脅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額外100%關稅,以回應中方對稀土出口施加的新限制措施。這一關稅將疊加在此前已實施的30%稅率之上,被視為美中貿易戰可能全面重啟的信號。

他當時在Truth Social發文稱:“難以置信中國會採取這樣的行動,但他們確實這麼做了,剩下的就是歷史。”
不過,僅僅兩天後的10月12日,他又在社交平臺上“語氣轉軟”,寫道:“別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

但到了14日,他再次恢復強硬姿態,在與阿根廷總統米萊(Javier Milei)會晤時表示:

“我們必須對中國保持警惕。我和習近平主席關係很好,但有時會變得緊張,因為中國喜歡佔便宜,而他們不能再占我們的便宜。”

市場對此反應劇烈。特朗普10月14日的言論發佈後,標普500指數立即下跌,交易日尾盤收跌。此前在他首次提出關稅威脅的10月11日,美股也經歷了劇烈震盪,而在他“緩和言論”的次日(10月13日),股市才短暫回升。

(圖源:Zerohedge)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言辭的反復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暴露出美中關係的複雜性和脆弱性。

中國“棄美投南”與地緣政治關聯:阿根廷成替代供應國

在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中國已大幅增加自南美進口大豆,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
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政府在特朗普10月14日發言當天宣佈暫停大豆出口稅,而美國則同步表示將通過20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支持阿根廷經濟,被外界視為在地緣博弈中對南美盟友的“經濟拉攏”。

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廢棄食用油約127萬噸,占中國出口總量的43%,創歷史新高。特朗普聲稱可能終止此類貿易,被視為針對中美能源與迴圈經濟領域合作的又一次“精准施壓”。

專家觀點:貿易信任赤字擴大,美中關係再臨轉捩點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番言論凸顯其“以施壓促談判”的策略思路,但頻繁的反復和高調威脅正在削弱美方的信譽與談判空間。
《金融時報》評論稱,特朗普的“口頭震盪”讓全球市場對美中關係的走向更加悲觀;而《華爾街日報》則指出,北京在當前局勢下“更可能選擇戰略性冷處理”,而非情緒化反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前回應稱,中國“不懼貿易戰”,並反駁美方在稀土議題上的“雙重標準”,強調中美經貿合作“應基於平等與尊重,而非威脅與對抗”。

結語

從大豆到稀土,從食用油到高科技產業鏈,特朗普政府近期的連串表態顯示,中美貿易摩擦正在從關稅層面延伸至更廣泛的供應鏈與地緣經濟層面。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美國選舉臨近的背景下,特朗普正借助貿易話題凝聚國內支持,但其反復的政策信號正在進一步撕裂美中之間本就脆弱的信任。

短期內,中美關係或將繼續維持“表面可控、暗流洶湧”的狀態,而全球市場,也必須學會在這種不確定性中重新尋找平衡。